石堤镇:基层党建“领发展” 乡村振兴“提速度”
遇难题,不可怕
走到石堤镇猫岩村河沟组,一股沁人心脾的橘香扑鼻而来。沿着才修建的通组便道走到田间地头,随处可见红彤彤的橙子挂满枝头。
位于猫岩村的柑橘种植林,是石堤镇柑橘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全村白皮柚、柑橘种植总面积达3200亩。
“过去我们这里没种柑橘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山,就在吴书记来了之后,把柑橘发展成为了一种产业,不仅环境变好了,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。”长期居住猫岩村的一位村民不禁感叹道。
人们口中的“吴书记”,就是猫岩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和平。作为一名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为了群众的“钱袋子”,忙前忙后为村民奔波。看着眼前的一片片柑橘林,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。
柑橘种植,需要时间,更需要技术支持。以前,猫岩村的柑橘产业面临淘汰危机,质量不高、产量不足等问题摆在面前,许多村民也只是望着枯死的柑子树却无可奈何。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之后,吴和平绞尽脑汁想发展柑橘产业。
2022年夏天,一场几十年一遇的高温酷暑天气来袭,猫岩村面临缺水、土地干旱等一系列难题。
“吴书记,我家的柑子树都快枯死了,你说咋办嘛。”面对高温,村民不免心急如焚。“我帮你们解决。”一句简单的话,却包含了吴和平对村民们的承诺。为此,吴和平来到镇政府,与镇党委班子相互协调,想借用镇消防车每日为猫岩村村民送水。这一想法得到了镇党委的高度支持,通过班子会同意,镇消防车每日为猫岩村运输近一吨生活用水,同时,吴和平还主动带头节约用水,树立榜样力量,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为将干旱天气对柑橘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,吴和平为此事到处奔波不下于5次,镇政府、自来水公司、电力公司等等,到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每次回到家里,妻子看着他满头大汗,既万般心疼,又支持他的工作。
“我是他的妻子,他在前线为大家到处奔波是他的职责,我在后方为他撑起这个小家也是我的义务,当看到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,我也很骄傲。”吴和平的妻子说道。
(果农们采摘柑橘 甘昊摄)
年轻人,回家乡
2016年3月,周振华当选为石堤镇楠红村党支部书记。不同于以往大家对村党支部书记“年龄大、能力差”的固有形象,周振华是一位标准的“新人”。出生于1990年的他,本科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,是大家口中的“高材生”,面对楠红村村民,他更是一个“小伙子”,可“高材生”来到“小乡村”,他能适应吗?周振华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给出了答案。
“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也很迷茫,对未来的憧憬,对现实的恐惧,各种复杂心情交织,那段时间几天几夜都不能睡好觉。”回忆起当年,周振华心里满是感慨。与大多数毕业生一样,周振华也面临着“毕业即失业”的现实难题,怎样找工作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,是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建设乡村,是继续读书还是步入社会......,各种问题接踵而至。
近年来,石堤镇提出“人才回流”口号,鼓励异乡学子回到家乡,参与家乡建设。在他毕业的那段时间里,在外求学的周振华接到了镇政府打来的电话。“我们希望您能回到家乡来。”“石堤的发展要有年轻人。”电话一端,石堤镇工作人员殷切希望周振华能学成归来,共同建设家园。听到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疑惑,将现有政策讲透讲明后,周振华的心里有了想法。
当他第一次对家里人说要回到楠红村工作后,家里人很是吃惊,父母的反对,亲戚的不理解,大家都对这个决定持否定态度。
石堤镇工作人员几次上门为周振华家里做思想工作,力争得到其家里的支持。
不久,周振华家里人改变了态度。既然得到了家里人的理解,在周振华看来,能回到家乡工作,将所学用于农村工作,何尝不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。
2016年,周振华回到了家乡楠红村,通过竞选当上了楠红村党支部书记,在这个岗位上,一待就是7年。如今,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,他的脚上长起了水泡,他的手掌变得越来越粗糙,但楠红村的村民日子变得越来越好。这样一个“小伙子”,在乡村实现了自己的蝶变。
像周振华一样的在外求学的年轻人,在石堤镇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通过镇“人才回流”的口号,已有数十名学子归来,他们或加入村本土人才队伍,或在镇各种岗位上发光发热,大家用青春点缀美丽乡村,共同谱写诗意年华。
(周振华在查看油菜长势 甘昊摄)
抓乡风,塑引领
今年以来,石堤镇党委把完善村规民约作为重要抓手,积极探索管用实用的基层治理机制,“规”出社会公德新秩序,“约”出乡风文明新风尚。截止目前,全镇9个村(社区)均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。
在村规民约修订过程中,各村(社区)立足村情实际,在各村民小组召开院坝会,收集群众意见,形成村规民约征求意见稿,同时,通过微信群广泛征集在外务工群众的意见建议,最后组织党员代表、群众代表、返乡大学生、村“两委”干部召开座谈会,进行研究讨论形成初稿,经村居法律顾问审核后,提交群众大会进行表决通过后进行备案执行。
在石堤镇阳桥村村务公开栏上,张贴着《关于禁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村规民约》,有了这份规定,村“两委”干部的底气更足了。
“以前村民家里办月米酒、祝寿酒我们根本无法约束,群众对此苦不堪言,现在如果有人违规操办事务,借机敛财的,一律由镇村“禁操”队现场进行处置,并暂停各类政策审批。另外,我们也建立了红白喜事申报机制,镇村党员干部办理红白喜事向镇纪委提前申报,农户办理红白喜事向村委会申报,通过这种方式,‘无事酒’得到有效遏制。”石堤镇党委书记池峰说道。
位于石堤社区一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已初具规模,占地面积约30亩,规划墓穴500个,这算是石堤镇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。
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引导群众改变传统殡葬观念,石堤镇党委结合实际,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文明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,在全县率先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,通过院坝会、微信群、大喇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充分征求群众意愿,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,把公墓建设这件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,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,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石堤集镇临梅江河而建,过去,集镇周边坟墓遍地,没有统一规划,如今,新建公墓穴位排列整齐,还有专人管理。
“过去,群众对迁坟思想难统一,现在,随着政府大力宣传推广,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。”石堤社区党支部书记何昌敏说。
(阳桥村村规民约 甘昊摄)
(通讯员:甘昊、熊一)
另附图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