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农采收金丝皇菊 摄/聂晓勇
莲籽收获了 摄/唐磊
采茶正当时——秀山县梅江镇新联村凯坝组 摄/左奉国
金银花丰收了 摄/唐磊
兴隆坳农业产业园厂区 摄/杨军
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头戏,也是实现贫困群众由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的重要动力源。
近年来,秀山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,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和根本出路,持续增强产业扶贫使命担当责任,紧扣全市十大产业链,大力发展中药材、茶叶、油茶、柑橘和生态畜禽养殖五大特色产业,构建特色种养、利益联结、生态建设“多位一体”增收体系,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径。
目前,全县建成特色种植业基地面积95万亩,其中中药材38万亩、茶叶14万亩、油茶22.4万亩、柑橘20.6万亩,年出栏畜禽1100万头(只),产业扶贫基地6774个,数量全市第一。2020年,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1亿元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。
耕好特色产业 筑牢脱贫根基
“发展中药材需‘一分栽、九分管’。山银花直立性差,如果任其生长,枝条容易下垂或相互缠绕,垂下后不仅影响山银花生长,也容易遭虫害,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。”据清溪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今年山银花的丰收,入冬以来平阳村村民们都陆陆续续地开始新苗栽植和修枝整形,同时进行除草、施肥等工作。
以平阳村万亩山银花为主导产业,按照“统一规划、规模适度、集中连片、整体推进”思路,是清溪场镇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所提出的产业发展新思路。2020年该村采摘山银花鲜花115万斤,实现总产值865万元,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1.2万元。
秀山县是全国山银花主产地之一。近年来,秀山将山银花作为扶贫主导产业,通过补贴种苗费用、补贴基地管护费用、免费技术培训、全部回收鲜花、产业入股分红等多种举措,持续调动群众种植的积极性,推动秀山山银花产业逐步壮大、品牌日益彰显,基本形成“品种研发——良种繁育——标准化种植——产地初加工——园区精深加工——电商网络销售”全产业链条。目前全县已建成山银花基地19.55万亩,规模全国第二,年产鲜花3.25万吨,产值4.22亿元。
以脱贫攻坚为统揽,以农民增收为核心。山银花产业的发展仅仅是秀山围绕建设“武陵药都”战略目标,持续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自2001年以来,秀山始终坚持将中药材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持续推动,把山银花、黄精等“秀五味”中药材作为举旗产业来培育,着力建基地、强加工、促融合,订标准、提品质、树品牌,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效益突出的“生态富民产业”。
2016以来,通过“打捆资金+优化项目”方式,已建成中药材基地38万亩,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36家,产地初加工厂45家、专业合作社135家、“一村一品”中药材专业村35个,其中国家级示范村1个、市级示范村3个。秀山山银花被认定为“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”,山银花、黄精成功纳入“渝十味”中药材品牌。
同时,按照“园区示范、龙头带动、科技支撑”思路,初步建成5000亩中医药产业园。引进了海王、红日、步长(华涛)等大型上市药企入驻,探索“互联网+”新途径,山银花、金丝皇菊等中药材产品搭乘电商快车,年上行交易近3万单,成交金额100万余元。在产业发展支撑方面,该县还与西南大学等合作研发了“银花茶”“银天颗粒”“银花饮料”“黄精冲剂”“酒黄精”等系列产品,开发了“黄精面条”“黄精饼”等药膳食品。
2020年全县中药材产量6.3万吨,产值7.46亿元,产业覆盖23个乡镇3.62万农户,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户4521户。全县85个贫困村中有46个、24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3个、深度贫困镇11个村中有8个村种植中药材,以山银花、黄精等“秀五味”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。
抓好利益联结 激发内生动力
1月7日,秀山飘起零星的小雪,但是年出栏4000头的隘口镇百岁村生猪养殖厂的建设场面却热火朝天。从去年9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的生猪代养场项目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,预计将于今年3月完工。目前2个单元的养殖厂房已经建好,养殖人员培训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中。
百岁村的生猪养殖厂项目,仅仅是德康集团在秀山12个乡镇1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建家庭农场的其中之一,也是秀山深入谋划现代生态畜牧业与精准扶贫结合的有效举措。为进一步把畜牧产业扶贫工作与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,秀山在去年先后与德康集团、唐人神集团签约了50万头生猪养殖循环生态园项目和5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项目。
要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齐头并进,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。为切实化解贫困户个人养殖存在的技术水平低、市场价格风险大、疫病防控风险高、融资难等问题,该县引导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合作组织及专业养殖能人,发挥自身优势,利用扶贫、担保贷款、社会融资等资金,采用“公司+村集体经济”、“公司+农户”、“股份制合作”、“托管代养”、“养殖就业”等形式发展生猪产业,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型、合作互助经营型等形式,带动贫困户通过养殖、就业、分红等途径增收脱贫;项目和村集体、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;村级集体经济组织、贫困户入股享受固定分红。据悉,2020年12月,首批参与德康集团生猪养殖循环生态园项目的550户贫困户获得第一次分红,共计86.1万元。
此外,在带贫模式方面,秀山还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行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、“集体经济+公司”等产业扶贫模式,形成农户企业利益共同体,提升产业链、构建脱贫链,实现“大企业牵手小农户”,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,推动贫困户与产业链有效挂钩、持久吸附,持续提高产业扶贫绩效。其中,由龙池镇养蜂能手白天树所组建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,与邻近13个乡镇的755户群众通过“联合社+合作社+蜂农”建立链接机制,以“赊销供种,保底回收”的模式,带动贫困户从事蜜蜂养殖,2020年,166户贫困户产蜂蜜75吨,产值达1125万元,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。
目前,该县探索建立的“三率一帐(群众产业扶贫政策知晓率、产业发展自愿率和贫困群众保底收益率、产业带贫台账)”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,已实现贫困村建社率、贫困户入社率100%,全县所有扶贫产业均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带贫益贫机制,16811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。
做好生态建设 描绘振兴蓝图
秀山,地处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,属《茶经》所记载的“巴山峡川”之域,茶叶生产历史悠久,是中国茶叶的源产地之一。但因为地处偏远深山、交通环境不便等原因,虽然有种植茶叶的传统,但不成规模,没有形成品牌,茶叶产业一直不温不火。
“且茶叶有别于其它农副产业,如果没有加工、销售企业的背后支撑,农户手上茶叶如何销售就是一个大问题。更别提长期以来的散户种植方式,即缺乏专业技术团队,也没法形成规模化、专业化的产业发展格局。”据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该县把茶叶作为特色效益农业的举旗产业来培育,充分发挥县域茶叶种植基础和传统工艺的同时,组建了1个领导小组和7个产业技术服务指导组及6000余名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,以产业帮扶破解技术难题;并以生态资源和有机发展为优势,走出了“以茶助脱贫、以茶促增收、以茶保生态”的发展新路。
收购春茶,是过去茶企业的原料主要来源。2018年,秀山在全市率先出台夏秋茶奖补政策,通过给夏秋茶加工企业发放补助资金,进一步延长茶叶生产周期,调动农户参与茶产业的主动性,带动农户增收。
“茶叶种植必须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,峨溶镇、隘口镇、清溪场镇等诸多乡镇均符合这一要素,是名优茶叶生产、加工的理想区域。”据重庆皇茗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军介绍,该司采取“公司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模式,在全县葛麻村、屯堡村等地带动新增茶园1万余亩,并全面提升夏秋茶的加工生产能力,以此增加茶叶总体产量带动季节性用工,进一步提高了茶农收入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随着“产业托管”、“国有企业助推”、“农户自主经营”等多种茶产业发展模式的推广,2016年以来,该县茶叶种植面积由不足6万亩发展到14.17万亩,覆盖21个乡镇、75个村(居)、2.8万农户,成为重庆最大茶叶基地县、重庆市三大茶叶综合示范区之一。
绿色生态有机的发展路子,让秀山茶叶成为了当地效益突出的“生态富民产业”。2020年,秀山茶叶成为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“秀山毛尖”这张全新名片已逐渐成为区域公共品牌,茶产业也成为了该县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、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,累计带动35个贫困村、3866户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摘帽。
走深走实“两化路”,因地制宜、因势利导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区。秀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该县将按照“种植规模化、耕作机械化、体制股份化、销售电商化”的思路,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、田园综合体,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。同时,立足集散中心和特色资源,做强商贸物流,发展绿色加工制造,通过强化产业带动,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地。